私有土地产权研究

钟鼓楼下,一场关于“北京时间”的博弈

adminadmin

来源:TimeOut北京杂志  2010年4月15日

为了让“北京时间”响彻世界,钟鼓楼附近的低矮胡同,即将被一座“北京时间文化城”所取代。拆?还是不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可怜了说不出话的钟鼓楼自己——你的声音我听不见,现在太吵太乱。
文 辛雯 蘑菇
尽管都是听着电报大楼“东方红”的滴答声长在红旗下,但在北京人心头,无疑还是已经消逝了86年的晨钟暮鼓更能作为北京时间的代表。一个名为“北京时间”项目的启动,会让它们重新敲响。
如果仅仅止于此,恐怕没人会反对,但这座“北京时间文化城”建起的同时,意味着旧鼓楼大街以东,豆腐池胡同和张旺胡同以南,草场胡同以西,鼓楼东、西大街以北,以及鼓楼东南角的三角地在内的12.5公顷区域即将面目全非——数百年未大动的胡同格局,即将被“北京-时间印迹纪念广场”、“北京时间之印”纪念光带、“时间庆典广场”和博物馆,以及包括停车、餐饮配套、卫生间等大体量地下空间所取代。
截至目前,恐怕再没有哪个开发项目会如此引来争议——要知道这里可是钟鼓楼,中轴线的脖颈部分,连着北京城的心尖儿!
正方:都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

这一项目已于三月在东城区人代会上通过,虽然正式的通知仍未下达,但“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覆盖范围内的住户,已多多少少都听到了关于项目开发和搬迁的传言。据此项目开发商——东城国资委下属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的负责人杨安龄介绍,项目有望在2012年年底竣工,所以搬迁的工作应该不会拖过今年。“(该项目)位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开工前必须进行地下文物勘探,同时注意地上文物保护,动迁近千户居民的同时也是对周边宝钞胡同肌理的一次难得的梳理”。
而针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东城区区长杨艺文在媒体上表示“广大关心东城文保事业的朋友们可能误会了”,他介绍说,将保护风貌与疏散人口等相结合的“北京时间”,不是为了单纯创造GDP,而正是对钟鼓楼风貌区保护的试点探索,除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做出保护外,还将扶持南锣鼓巷附近街区的业态调整。而动迁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我们东城区在顺义对口安排了5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把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东城区优质的教育、卫生等资源和一些社区服务的优势引入这个地区,不会让您因为外迁而利益受损。”
杨区长的表态在当地居民间也不乏拥趸。家住豆腐池胡同的李大爷告诉文保志愿者:“您要是觉得这大杂院好,要不咱俩换换?”
反方:文化遗产可以更有尊严
“钟鼓楼地区是同时具备著名古建、胡同四合院、老北京居民和传统老北京生活方式这几样要素的一个标本式原生态风貌街区。破坏这个地区千百年来的老北京平民生活形态这件事,就已危及了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毕竟,没有人住的文化遗产是死的,谁都不愿意看的。” 反对“北京时间”项目的代表、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显得忧心忡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曾提醒过:类似改造不应以人口迁移以及多样化城区的同质化或商业化为代价。”
“在有了北京2005年初公布实施的‘2004-2020新总规’,有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基础上,提出‘北京文化时间广场’这种项目,本身就是荒唐的。”著名的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华新民女士提起此事,就显得非常愤慨。
华新民女士还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要透过政府行为,看到这个项目背后的地产计划。“这是一场以房地产开发商为实施主体的‘旧城改造’或所谓‘危旧房改造’行为。这么多年来北京东城区的大部分胡同都是这次‘旧城改造’的主要负责开发商拆的。”其次,华新民说:“现在老四合院里的大多数居民与他们所居住的四合院本身是没有关系的。某些部门至今仍把持着许多老房屋的产权不愿归还,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什么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改建房屋,是荒谬的。”,华新民还强调说:“如果想让钟楼重新敲钟鸣响,那就让那个已经做成了的仿古报时工具去敲呗”。
而一位钟鼓楼脚下数米之遥的“小本儿老字号”老板,庆幸“我们祖上选址真圣明,再往西几米,就得和这些老邻居一样,跟这黄金地段说拜拜了”之余,也表示着自己的疑惑:“开发领导肯定比我们圣明,但是这文化城把古今中外这些钟表都招呼到一条街上,它首先就不吉利啊——难道是要排队给北京城送终(钟)吗?”

Comments 0
There are currently no comments.